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排污券


排污券與界外效應

如果學券制和醫療券的理念,是透過市場力量(即:錢跟用家走),促進公私營機構之間的競爭,提升整體服務質素;那麼排污券 (Pollution vouchers) 的用意,便是透過提供誘因 (Incentive),令企業主動地減少污染環境,解決經濟學上的「界外效應」(Externalities) 問題。

所謂「界外效應」,是指個人(或企業法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人(又或者一大群人),但是無須承擔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好處和壞處)。教科書經常引用的例子,是工廠在生產過程中製造的有毒物質污染了河道,直接影響下游居民的健康。做成「界外效應」的原因,可以是資訊不流通(受害人不知道應該追究誰)、產權不清晰(自然環境人所共有但並不屬於任何個人)、交易成本的差異以及市場失效 (Market Failure) 等等。

這種事情,偉大祖國很常見。結果是:老百姓的利益受損,家園被毀,健康被犧牲,投訴無門,只好上街,演變成「群眾事件」,吸引傳媒報導。最近一宗,發生於雲南昆明,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所提供的資料和連結。另一個好例子,是較早前的上海黃浦江死豬事件(簡稱:豬肉湯),官府花了不少功夫追查源頭。

排污券 (Pollution vouchers) 的概念,是首先要求企業自行評估(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排污量,同時先付款(向官府購買相應數量的排污券)。由於商業機構的動機是追求利潤最大化 (Profit Maximization) ,因此企業必定會設法減少排污,令實際的排污量比預期中少。至於用不完的排污券,理論上,可以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賣給其他需要排污的(本土或跨國)企業(可以是來自相同或者不同的行業),而交易活動可以在虛擬空間(例如:網上交易所)進行,不受國界以及時區的限制。長遠來說,排污券有助於官府和企業評估、控制以及減少排污量,有利於保護環境,達成三贏局面。關於排污券的理念和實踐,網上可以找到不少相關的英文學術文章以及外國政府的政策文件,關鍵字:Pollution vouchers、Externalities and Pollution。

華人社會未必管用

理論上,排污券對企業、官府和環境都有利,是三贏方案。然而,現實世界,華人社會,卻未必管用,原因是國情不同。

東方特色的官商勾結,是污染環境的企業通常有(地方或中央的)官員撐腰,官商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商人會用金錢物質或其他東西(例如:性服務、向官員的子女或二奶輸送利益)賄賂官員,就當是交保護費,因此不會購買甚麼排污券。而涉案的官員和商人很可能已經擁有外國居留權,早已把直系親屬安置於外國,以及在當地置業,而財產也(透過香港、澳門和新加坡)轉移得七七八八。當事人繼續留在大陸,是想在末日來臨或者出走逃亡之前,刮得幾多得幾多。

他們已經舖好了後路,所以中國的未來與他們無關。他們也沒有甚麼道德包袱,不介意別人的兒孫日後沒有清潔的水源或者食物,又或者失去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偉大祖國的特權階級,吃祖先留下的遺產,斷別人子孫的後路,是常見的事。對於習慣殺生以及不相信報應的「強國人」(港式網絡語言)來說,污染環境沒有甚麼大不了,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承擔後果。只要自己的孩子安全,其他的事情無關重要。孫中山 (1866-1925) 講過,中國人心目中,只有家,沒有國。

排污券於是成為書生藥方,知易行難。它是西方文化的產品,背後的假設,是企業願意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CSR),官府則認真地執行職責,設法保護環境,以及透過正當和合法的渠道,協調和解決不同持份者 (Stakeholders) 之間的利益衝突。西方人的處事方法,是透過建立制度來解決問題,制度不夠完善的話,就透過協商產生改革方案,然後付諸實行,再不斷地調整和修改。這個過程可以很漫長,要求參與者具備理性和包容的處事態度,對於制度要有足夠的信心,擁有敲定細節的耐性,以及高水平的談判技巧。

這些條件,在東方人社會(尤其是大陸)並不存在。中國人社會,不信制度也不信人。大陸的情況,是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早已蕩然無存,社會變成弱肉強食、危機四伏的原始森林,壞人名成利就,好人慘被犧牲。而不管是特權階級還是老百姓,他們的心態,都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盡快賺夠錢,逃離魔鬼國度。再加上權力缺乏約束,政治勢力干預經濟活動的程度高,貪污腐敗普遍以及嚴重,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官府裡面有某個傻瓜想推動排污券或者類似的配額制度(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經濟學人>報導),結果只會是白忙一場,不可能發揮作用。背後所牽涉的東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不會教。正如那碗非常足料的上海灘豬肉湯,洋人做夢也想不到。

插圖來源:阿波羅新聞網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Lesson 4: Externalities and Pollution
http://cepfe.nmsu.edu/?q=book/print/172

Duke University: Economics:
Chapter 21: Externalities in Competitive Markets
21A.1.3 Market-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http://public.econ.duke.edu/~psarcidi/nechyba/Chapter%2021.pdf
Extract: Page 764: The most common market-based environmental policy works as follows: The government determines an overall level of pollution (of each kind) that it finds acceptable and then issues pieces of paper that permit the owner to emit a certain quant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llutants per week (or month or year). These pieces of paper, known as pollution vouchers or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 thus represent the “right to pollute” by some amount. Then the government releases these rights – either by auctioning them off or simply giving them to different firm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essence, the policy therefore “caps” the overall pollution level by fixing the number of permits – and then allows “trade” in permits to determine who use them. For this reason, i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a cap-and-trade policy. Each producer therefore has to weig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using a pollution voucher. As a result, by introducing pollution vouchers into an economy (and prohibiting the emission of pollution when firms do not own such vouchers), the government has created a new market – the market for pollution vouchers.

Carbon Emissions
The Cap Doesn’t Fit
The Economist (Jun 19th, 2013)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analects/2013/06/carbon-emissions
Extract: ON JUNE 18th, China became the latest and largest country to trade carbon emissions. The southern city of Shenzhen started a pilot emissions-trading scheme (ETS). China needs to cut emissions. It also needs to shift from command-and-control limits on pollution to market-based ones, like an ETS. So on the face of it the idea is fine. But the actual pilot looks like charade. An ETS is a kind of cap-and-trade scheme: a country caps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n trades permits to emit up to that amount. But China has no carbon cap. Its big, powerful polluters have vetoed the idea. So how can it have a cap-and-trade scheme? Answer: it sets a target for carbon emissions, per unit of GDP. The 635 companies covered by the Shenzhen scheme (including PetroChina and Huawei, a giant electronics firm) will get allocations of roughly 100 m tonnes of carbon in the next three years, which would represent a 30% cut in emissions per unit of output.

公視新聞網(2013 年 5 月 17 日):
不滿興建煉油廠 昆明民眾上街抗議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40599
節錄:中國雲南省昆明市,昨天爆發這個月以來第二次的大規模示威,上千人走上街頭。民眾 16 號在雲南省政府前,高呼口號,高舉標語,不滿當地政府持續漠視民意,要興建煉油廠賺取暴利,犧牲昆明的生態環境與民眾健康。當地民眾擔心煉油過程會產生有毒物質、高分貝,要求停止建廠計畫,示威過程中,跟警方發生了推擠衝突。中國石油投資 190 多億元人民幣,在昆明安寧市建設千萬噸級的煉油廠,是中緬油氣管的配套項目,也被視為創造 GDP 的重要工程。但當地民眾擔憂煉油廠會產生傷害人體的對二甲苯,加上中石油遲遲無法提出環評報告,儘管昆明市長李文榮強調,只有多數民眾贊同才會批准興建,不過連續兩次的大規模示威,也突顯出民眾對官方可能會說一套做一套的高度不信任。

人民網(2013 年 3 月 11 日)
上海黃浦江漂浮死豬追蹤:初步確定來自浙江
http://leaders.people.com.cn/BIG5/n/2013/0311/c58278-20752900.html
節錄:連日來,黃浦江上游水域漂浮死豬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 11 日發布最新消息說,經相關核查,初步確定這些死豬來自浙江省嘉興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10 日晚,上海鬆江、金山區水域已打撈起死豬 2800 餘頭。目前,檢疫未發現人畜共患病原,黃浦江上游水質較為穩定,出廠水符合國家標準。據上海市新聞辦說,本月 4 日起,嘉興當地媒體連續報導了當地大批生豬病死及扔棄河道等現象。而上海沒有發現向黃浦江等河道扔棄死豬現象,也沒有發現重大動物疫情。上海市政府已明確要求各主管部門全力做好應對處置,確保飲用水源地取水安全及自來水廠供水符合國家標准。上海環保、水務部門連日來加強對黃浦江水源水質監測,對飲用水取水口加大監測密度和水面巡察。

阿波羅新聞網(2011-10-06):
這還是中國嗎?環境污染觸目驚心(42 圖)
http://hk.aboluowang.com/news/2011/1006/220833.html
節錄:2009 年 10 月 14 日晚上,第 30 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紀實基金在美國紐約美國亞洲協會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來自中國的盧廣以<關注中國污染>的專題攝影獲得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

相關的文章:

地雷、狗屎、界外效應
2010 年 6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0/06/blog-post_11.html
節錄: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任由狗隻隨處便溺,是一種「界外效應」(Externalities) 。所謂「界外效應」,是指一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人,但是無須承擔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好處和壞處)。教科書經常引用的例子,是工廠在生產過程中製造的有毒物質污染了河道,直接影響下游居民的健康。做成「界外效應」的原因,可以是資訊不流通(受害人不知道應該追究誰)、產權不清晰(自然環境人所共有但是並不屬於任何個人)、交易成本的差異以及市場失效 (Market Failure) 等等。

雙軌制(三)
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html
節錄:特權階級也知道檯面上的一套(社會基建)不行,但是他們並不在乎。因為特權階級不需要光顧公(國)營的教育、醫療和法律系統,他們的孩子都被送到外國唸書,他們的病由醫術高明的國產軍醫或者外國醫生醫治,他們的財產透過香港、澳門和新加坡轉移,然後交由外國的銀行保管和投資。至於他們的特權和人身安全,則靠暴力和謊言來維護。能夠維持多久,誰也沒有把握。為了購買政治保險,特權階級的孩子會採用不同的姓氏,被分散安置於不同的西方國家讀書、工作和生活。

留下買路錢(二)
2011 年 6 月 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06/blog-post.html
節錄:交保護費,要交給有能力維持秩序的人。這個道理,生意人一定懂。在缺乏法治和治安不靖的地方,生意人的身家和性命都缺乏保障,正常的商業糾紛亦無法透過司法制度解決。生意人為求自保,需要尋找有力的靠山,保護費於是成為必要的開支。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商人必須托庇官府或者黑社會,才能保命。「紅頂商人」胡雪巖 (1823-1885) 是官商勾結的表表者。

28/06/2013

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

不是佛利民的錯


學券制和醫療券

在公共政策層面,芝加哥學派的影響力,可見於(學前教育)學券計劃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以及(長者)醫療券 (Health Care Voucher)。這兩套制度(下稱:學券制和醫療券),源於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1912-2006),原意是「錢跟用家走」,透過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促進公私營機構之間的競爭,提升服務質素。關於學券制和醫療券的理念,已經有不少芝加哥學派的信徒寫過文章,詳情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資料和連結。

學券制和醫療券都是在曾蔭權的任內 (2005-2012) 推出,試行數年之後,發覺出現很多問題:遊戲規則複雜,不夠 User-friendly。消費者(即:家長和長者)缺乏真正的選擇(原因:使用學券制的家長只可以選擇「非牟利」的幼稚園,而參與長者醫療券計畫的私營機構數目有限),無法得益。而港式學券制的弊端,是遊戲規則令消費者受制於指定的服務供應商,後者卻成功地透過制度上的漏洞侵吞公帑,錄得可觀的利潤,然後立即運用財技(例如:向門面機構徵收租金或其他開支)把利潤轉移至另一盤賬目,好讓門面機構保留「非牟利」的身份,繼續接受政府的資助。至於背後是否涉及具備「香港特色」的官商勾結或者利益輸送(即是:官員在制度上預留漏洞,好讓知情的商人圖利,日後商人再設法報答官員),有待查證。

學院理論包裝的派錢行為

芝加哥學派的信徒會告訴你:這不是佛利民的錯,也不是學券制或醫療券的錯,而是官府錯誤解讀芝加哥學派的理論,扭曲字義,胡亂修改,左一刀,右一刀,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令政策工具變成四不像,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效果。總之千錯萬錯,都是官府的錯。我們的理論權威沒有錯,藥石無靈,與我們無關。

華人社會,當權者歪曲西方理論,用來瞞騙百姓,謀取私利,屢見不鮮。中國現代史上,例子多的是,稍為讀過社會科學的人都可以舉一反三,從五四運動的口號「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開始,受害人(西方學術理論或權威)的名單很長很長,學券制或佛利民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說得難聽一點,被強姦,是得寵的代價。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喜歡的外國事物,通常會被改動和扭曲得面目全非,又或者是被蹂躪和糟蹋得體無完膚。中國人的愛,是死亡之吻。

以下的分析,從政治現實以及公共財政的角度考慮問題。撇開名稱不論,對於喜歡卸責以及懶惰成性的港式官僚來說,借用學院理論包裝的派錢行為(即:學券制和醫療券)雖然只是權宜之計,卻是最桌面上最「合理」的選擇,原因如下:

官府無意大幅增加供應

首先,官府無意大幅增加供應,原因?政治現實。

若要大幅增加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範疇的開支,必須加稅,亦即是損害大財團的利益,商界必定會起來反對。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害怕遭到利益集團的報復,不願意透過財政政策(即:稅制改革)把財富重新分配,結果令貧富懸殊加劇,階級矛盾累積。殖民地時期,港督麥理浩 (1917-2000) 做得到的事情,今日的特區政府辦不到,因為利益集團已經坐大,成為一頭具備政治影響力的怪獸,有線直達中南海,打特首的小報告,甚至把他拉下馬。面對政治現實,透過小圈子選舉產生的弱勢政府(提示:梁振英的外號是 689),自然懂得如何取捨 ―― 輕視窮人,重視商界。

至於說服香港賽馬會增加慈善捐款(註:馬會資助不少教育、醫療和社福團體,是香港能夠實行低稅率的功臣),是否會比較容易一點,也許要視乎官府跟馬會之間的關係。回歸前,馬會跟匯豐一樣,是殖民地政府的一部份,關係密切,合作無間。回歸之後,這種合作關係是否依然存在,自己想。

政治因素以外,還有殖民地政府奉行的公共理財守則所帶來的限制。回歸前夕,這些守則被寫進<基本法>(即:香港的憲法)的第五章(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香港公務員向來蕭規曹隨,嚴格按照指引辦事,回歸之後的歷任財政司都習慣借用郭伯偉 (1915-2006) 和夏鼎基 (1925-1999) 的理念(即: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做擋箭牌,就算公眾輿論一再批評政府是孤寒財主,坐擁巨額儲備但是依然拒絕開倉派米(即:扶貧),也不為所動,絕不退讓。面對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則只會繼續扮演人肉錄音機。在公務員系統打滾超過三十年的曾蔭權和曾俊華,均擅長此道。

而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範疇,正是政府開支的最大組成部份。根據 2013 年 2 月 27 日發表的<2013 年財政預算案>,在 2013/2014 年度,這三方面的預算經常開支接近 1700 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 60%,較 2007/2008 年度增加了 551 億元,增幅達 50%。(來源:<2013 年財政預算案>,第 110 段)這三個行業的相同之處,就是長期以來,市場由公營機構主導,由於依賴官府撥款以及缺乏競爭,所以制度僵化,作風官僚,服務質素強差人意,無法靈活回應市場的需要以及轉變。

過去數十年,港式官僚習慣使用同一套的思維,來看待和管理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行業,視之為施捨窮人的冷飯殘羹。現任財政公司司長曾俊華是這樣說的:「隨著長者數目增加,就業人口持續萎縮,納稅人數減少,經濟增長減慢,若稅制維持不變,政府收入的增長便會大幅放緩,而福利和醫療開支則會急速上升,我們將面對入不敷支的情況。長期耗用儲備來應付不斷膨脹的經常開支是不能持久的。」(來源: 2013 年 2 月 27 日政府新聞稿,題目:財政司司長發表<財政預算案>促進經濟改善民生。)

換言之,教育、醫療和社福三方面的開支被視為沉重的包袱,既然是包袱,就要想辦法減輕負擔,港式官僚的慣技,是把包袱推卸給別人,亦即是:提倡「用者自負」(例如:「個人醫療儲蓄戶口」即是俗稱的「強醫金」)、減少政府資助(例如:縮短資助藥物名單,迫使公立醫院的病人自掏腰包購買療效較好但是較昂貴的藥物),以及鼓勵有負擔能力的中產轉用私營機構(例如:醫療券、醫療保險)。

需求卻不斷上升

官府無意大幅增加供應,民間的需求卻不斷上升,令社會矛盾累積,民怨升溫。

由於香港人口老化以及內地人湧入,令教育、醫療和社福服務的需求急增。除非官府叫停「自由行」以及取回每日 150 個新移民名額的審批權,否則可見未來,求過於供的情況會持續甚至更加嚴重。近年的發展顯示,教育、醫療和社福這三個範疇,成為內地人跟香港人爭奪公共資源的戰場,也是中港矛盾最為尖銳,足以發動輿論、牽引民情的議題,即是:政治炸彈、熱廚房,官府必須小心處理,否則隨時可以成為一場透過互聯網發動的社會運動的導火線,足以令港人上街。

梁振英當選特首之後,為了應酬洶湧的民意,下令 2013 年公立醫院雙非產婦零配額,令內地人在公立醫院產子的情況稍為收斂,但是也令到部份有意投資私家醫院的財團打退堂鼓,又或者需要重新評估形勢。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處於弱勢,他未必夠膽再推出一些針對內地人的措施,更沒有勇氣向中央政府提出叫停「自由行」以及取回每日 150 個新移民名額的審批權。較早前,特區政府由於實施「限奶令」(出境者每人限帶兩罐奶粉)被大陸傳媒攻擊,梁振英立即害怕起來,要求各政府部門於提交政策方案之前,必須先行評估「內地感受」,那份機密文件,被政務官轉交傳媒,成為頭條新聞,被解讀為梁振英出賣香港利益的鐵證。這樣的特首,缺乏向阿爺(中央政府)說不的勇氣,香港人對他沒有期望。

港式官僚的應變之道

面對限制多多的客觀形勢,醒目(粵語:聰明)的港式官僚自然知所進退。

短期的應付方法:推出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少修少補,借學券制和醫療券派發公帑應酬一下民意,反正那是納稅人的錢。真正的目的,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任。與此同時,繼續不斷地諮詢各方意見,又或者耗費公帑,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顧問研究,過程中,拖拖拉拉,推倒重來,沒有進展,甚至後退。有關「醫療融資」的討論是好例子:前後拖拉二十年,還是沒有定案,也沒有具體的執行時間表。

中長期的應付方法:透過制度上的改革(例如:強醫金),又或者提供一些政策上的誘因(例如:醫療券、醫療保險),鼓勵具備負擔能力以及對服務質素有要求的市民(即:中產階級)轉用私營機構,從而減輕公營機構的負擔,亦可以令部份的消費者遠離官僚的職責範圍,減輕官員的工作量以及減少投訴。這一步,不足以徹底解決求過於供的問題,但是聊勝於無,也可以用來擺姿態,應付輿論。

是香港人都知道,港式官僚的思維,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夠鐘就洗手走人。借用香港網民的說法,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官員,不乏所謂的「離地階層」,即是:本人可能擁有外國居留權,早已把直系親屬安置於外國以及在當地置業,已經舖好後路,對香港沒有歸屬感,也沒有承擔,用局外人的心態「服務」市民。反正香港的未來與他們無關,於是只顧眼前的利益,只想在末日來臨之前,刮得幾多得幾多。廣東話的說法:「家爺仔毑(配偶孩子)在外邦,大限臨頭飛身走人。」這種「離地階層」的好例子,正是推出學券制和醫療券的曾蔭權。另一個好例子,是有份推動國民教育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讀到這裡,大陸網友也許會跳起來說:咱們的國家領導人也是這樣的!對,中港融合,一家人,請包容。

橘越淮而枳 愛你變成害你

所謂「橘越淮而枳」,佛利民死後,他的概念成為學院理論包裝的派錢行為,也是港式官僚專用的擋箭牌、滅火筒、下台階,甚至有可能是利益輸送的渠道(有待查證)。香港版的學券制和醫療券說明,任何西方理論,一旦落入中國人手中,只會變得面目全非,成為服務當權者多過服務市民的政治工具。佛利民的在天之靈,也許會後悔生前曾經讚揚香港是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的芝加哥學派信徒把他奉若神明,但是也令到他的學說被官府借用和扭曲,令他的名字蒙污,不禁令人想起潘迪華(提示:王家衛)名曲<愛你變成害你>(提示:白蛇傳)。

照片來源: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HzCrUhU7BGkgm085iT_4B0GQLknDxG35jOMzQNIzluFkbRADRZTTQ8vDjwSF8ZUTU2ezLoTOcGwPYneX2P5M-Hgoc_4g1OTKEn5AysAKGFsDB567GOgyJPZ1A7QePh5GVzRhiSafNRfQ/s1600/milton-friedman.gif

YouTube 精選:

潘迪華:<愛你變成害你>(七十年代錄音)(3: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4G31_I7AB0
來自潘迪華於七十年代自資製作的音樂劇<白孃孃>。

(2011-03-01) 高登音樂:<六千慳>(原曲:電燈膽)by N'Gine (3:3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iJYFf1mIQ
背景:財爺(曾俊華)在 2011 年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於市民的強積金戶口注資 $6000,群情洶湧,知驚轉軚,改為派錢,高登仔舊曲新詞贈慶。

(2011-03-01) 曾俊華:派發六千元 寬減薪俸稅 (1:5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ndj1onqqM
背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表示,聽取市民意見後,決定修改財政預算案中注資強積金的建議,改為向全港 18 歲或以上,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市民派發 6,000 元現金。

SiCKO Trailer (2007) (2: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BJyyyRYbSk
Michael Moore 的紀錄片,分析美國的醫療制度,即是保險公司話事,病人可死不可病。周一嶽睇過,佢話嚇死人。

周一嶽:<忘不了你>(3:5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wRT_sIXLWI
這首歌為周一嶽贏得「官場技安」的外號。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基本法>:第五章:經濟
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chapter_5.html
節錄:第一百零七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2013/2014 財政預算案
http://www.budget.gov.hk/2013/index.html

政府新聞處:新聞稿 (2013-02-27):
財政司司長發表<財政預算案>促進經濟改善民生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02/27/P201302270314.htm

題目:破舊而未立新的社、經、政困局
作者:王于漸(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日期:2013 年 5 月 8 日
http://www.wangyujian.com/?p=2161&lang=zh-hant
節錄:在本系列已發表的四篇文章中,我談及香港政府如何對公共資助的社會服務界展開深層改革,以應日益增長的需求。可惜改革屢試屢敗,一些弱勢社群所面對的困難不但未能充分紓緩,甚至有增無減。初擬深入改革但卻終於變為降格實施的例子包括校本改革、副學士學位計劃、私立大學、租者置其屋計劃、自願參與醫療保險資助計劃、學前教育學券計劃,以及長者醫療券計劃等。政府曾致力通過改革現有服務而非單憑增加撥款,以改善社會服務。深層改革的動機在於尋求生產力效益,並引進私人機構參與,其背後政策理據在於儘可能維持社經政策綱領之間的平衡。香港政策後來所以出現左右為難的局面,主要由於若要跟隨麥理浩式社會政策的舊路,則社會服務須要作大規模擴展,這是勢將與經濟政策產生衝突。在不少人心目中,經濟自由不僅是香港經濟增長的一大關鍵元素,亦與公民自由息息相關;社會服務界的改革項目,亦隱含着相關的政策考慮。

教育局:學前教育學券計劃 (Pre-primary Education Voucher Scheme)
http://www.edb.gov.hk/tc/edu-system/preprimary-kindergarten/preprimary-voucher/

學生資助辦事處:學前教育學券計畫
http://www.sfaa.gov.hk/tc/schemes/pevs.htm
節錄:學前教育學券計劃(下稱「學券計劃」)是以學券形式直接向家長/合法監護人/註冊託管人提供學前教育學費資助,讓入讀合資格本地非牟利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以下合稱為「幼稚園」)幼兒班、低班及高班的學童,獲得學費資助。家長如欲查閱已參加學券計劃的幼稚園名單,可參考教育局網頁(http://www.chsc.hk/kindergarten/)內的「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概覽」。 

題目:微調何如學券
作者:楊懷康
日期:2009-06-04
來源:壹週刊 Book A, p.124-125
節錄:在這個制度(學券制)下,教育局從此甚麼都不管,只按財政司定出的教育經費為每名學生發一張只可以拿來上學用的學券。有五十萬學生、一百五十億元經費嗎,便給每名學生發一張面值三十萬元的學券。家長們按自己的喜好挑選學校,傳統學校、國際學校甚至海外寄宿學校,一概不拘。在學券制下,教育局對學校的教材、體制、老師資歷、課程設計以致校舍選址通通不管。唯一管的,是當學校拿學券來兌現時便給他們支錢,只此而已。學券制的真諦便是發揮數以十萬計家長及四百萬學校的集體智慧,讓他們從切身利益出發,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題目:北歐超模
作者:楊懷康
日期:2013-04-25
來源:壹週刊 Book A, p.148-149
節錄:在教育上他們(瑞典)引入佛利民的學券制,全國推行,讓牟利私營學校跟官辦學校競爭。至今已有兩成十六歲以上的學童入讀私營學校。<經濟學人>指出,令人最是鼓舞的不單只是學券讓家長有選擇,在市場的鞭策下,官辦學校振作圖強,大大促進了學生的成績,有見及此,丹麥亦已引入了瑞典的學券制。除了教育,瑞典及丹麥亦為醫療服務引入市場機制。政府繼續承擔醫療開支,但不再壟斷醫療設施,讓私營醫療機構加入競爭。這個做法有點像曾蔭權始創的長者醫療券。就像學券提升了官營學校的教育質素那樣,私營醫療機構的競爭必然有助於促進整體醫療服務質素。

題目:免費教育與「學券計劃」
原載:晴報 2013-04-22
作者: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http://francis-lui.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2.html
節錄:「學券計劃」是怎麼一回事?支持及推動學券制度最不遺餘力的是 2006 年去世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大師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佛利民是芝加哥學派的領軍人物,世人皆知芝加哥學派最崇尚自由經濟,但讀者可能不知,此學派另有一執著,便是對教育的重視。佛利民認為,政府可在起跑線而不是終點線上盡量促進平等,其方法是政府多投資在教育上,使人人都有機會掌握學識和技能。但教師若都變成公務員,學校與學校之間會日漸缺乏競爭,老師亦易不思進取,所以他主張用「學券制」。 2006 年香港政府提出「學券計劃」,佛利民卻對此大表不滿。他當然不是反對學券本身,而是認為此計劃規定了家長不能選擇牟利的學校,否則便拿不到學券帶來的資助。學券制的原意之一是向學校提供誘因,使它們可通過改善教學來爭取更大的利潤。學券計劃既然只適用於非牟利學校,等於一半武功被廢掉了。

題目:學校斂財 錯不在學券制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日期:2013 年 4 月 26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3/04/blog-post_26.html
節錄:最近審計署發表報告,指出在學券計劃下,有幼稚園向所屬辦學團體或關連人士,支付高於估價署評定的租金,差額每年高達百多萬元。又有幼稚園向家長收取巨額雜費,每年百多萬元,佔學費收入兩三成。甚至透過開設商業機構,將雜費「左手交右手」,每年賺取接近 200 萬元。政府推行學前教育學券計劃時,要求辦學團體屬於非牟利機構或慈善組織,將私立辦學團體排拒於外。並且為學費設置上限,半日制幼稚園每月最多只能收二千多元。這導致不少私立幼稚園為了加入計劃而轉為非牟利機構,甚至要調低學費,以符合計劃要求。結果「將貨就價」,裁減一些年資較長的老師,影響學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學質素。一些幼稚園,透過收取巨額雜費去彌補學費的不足。政府推行學券計劃實在毋須理會辦學團體屬於哪類機構,是牟利抑或非牟利,學費是高抑或低。倘若政府過度規管,便失去學券計劃的原意。結果只會迫使更多受歡迎的學校脫離計劃,減少家長的選擇和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這對各方面都沒有好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療券 (Health Care Voucher)
http://www.hcv.gov.hk/tc/pub_background.htm
節錄:長者醫療券計劃背景:行政長官在<2007 至2008 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政府於 2008 至 2009 財政年度,以試驗形式推出一項為期 3 年的長者醫療券計劃,為 70 歲或以上長者每人每年提供 5 張面值 50 元的醫療券,以資助他們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的部份費用。計劃實踐了「錢跟病人走」的概念,讓長者在自己所屬的社區選擇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為資助基層醫療服務建立一個模式。醫療券通過提供部份資助,推廣與病人共同承擔醫療的理念,通過分擔費用確保醫療服務得到善用。為回應社會各界的訴求,由 2013 年 1 月 1 日 起,政府把醫療券金額增至每年 1,000 元。換言之,每名合資格長者每年可獲發 20 張每張面值 50 元的醫療券。

題目:從一蚊雞到醫療需求
作者:朱頌明(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20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20/18305262
節錄:醫管局從成立至今,都在大幅補貼,例如,以 100 元一天的收費,提供每天平均成本 3000 至 5000 元的住院服務,程度、時間都遠超「一蚊雞」。此舉不單需要巨額公帑補貼,更引發大量需求。更有甚者,醫療成本的上漲,遠高於一般通脹及政府收入的升幅:每年新發明的儀器、藥物、手術,成本比較舊方法可以貴幾百、幾千倍!難怪官方都恐怕醫療支出「爆煲」,希望鼓勵用醫保形式,吸引更多病人利用私營醫療,減輕巿民過份依賴公營醫療的情况。然而,代表巿民及病人的議員及團體,基本上都反對強制性全民醫保,反而希望政府加大公營醫療補貼的注入。與此同時,在資源緊絀的大環境下,公營醫護在工時、前途、工作環境惡劣、病人需求及期望殷切的內外交煎下,不少出走醫管局,投身私營機構。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及政府,我們必須商議出一個廣為各方接受的方案,從自費、醫保、稅收三個財政來源,尋找一個合適的比例,支付醫療開支。一個醫療系統,可以快、可以好、也可以便宜,但它不可能三樣優點並存。能夠有其中二樣,已經很好了。

題目:妳「自願」買了醫保嗎?
作者︰唐德玲
來源:晴報 2013-06-06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唐德玲-妳-自願-買了醫保嗎-224721508.html
節錄:回歸初年,政府有感於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日益沉重,於是銳意擴大私立醫院的市場份額,希望有能力支付較高費用的市民,轉去光顧私家醫院。事實上,近年要求優質服務的中產人士不斷增加,他們透過購買醫療保險,令到自己有病時多一個選擇,就是可以使用私家醫院服務。政府也看中這個發展趨勢,實行將計就計,索性鼓勵更多人購買醫療保險,那就催生了今日的「自願醫保」建議。早前政府委任了一家顧問公司,就「自願醫保」的可行性,以及初步產品設計提出建議,上周就公布了一些細節,再度引起市民的關注。

題目:自願醫保扭曲體系(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一)
作者:曾建平(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0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0/18291720

題目:公立醫生看自願醫保:利多於弊(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二)
作者:傅錦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1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1/18293454

題目:自願醫保恐增保費一成(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三)
作者:麥萃才(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3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3/18295669

題目:不要叫停 DRG(醫保評論系列六之四)
作者:李滿能(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4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4/18296964

題目:對醫保計劃的建議(醫保評論系列六之五)
作者:郭寶賢(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專業委員會主席)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7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7/18300689

題目:醫保有黑洞 服務預算非價單(醫保評論系列六之六)
作者:陳崇一(香港浸信會醫院行政總監)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19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619/18303714

題目:抄慣了
作者:陶傑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6 日
節錄:答案是中國人從來沒有自己的「文化信心」:推翻帝制,建立不三不四的「共和」,孫中山的思想固然是從西方的抄襲。「五四」運動的什麼「德先生」、「賽先生」,固然是從西方抄襲來的兩隻黃鴨子。然後的馬克思和列寧,也是從歐洲的末流裏模仿過來的另一對瘟黃鴨子 ―― 只是這兩隻,帶有禽流感 H5N1,跟中國本土的秦始皇、朱元璋、洪秀全、義和團的各種病毒「文化」基因一結合,變成 H5N9,大爆發之下,死了一兩億人。人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中國人譯成中文,公然剽竊猶太人的知識產權,一文錢版稅也沒付過給馬克思的後人,最後用自己億萬人命來還,亦可謂報應。

Yahoo 知識:「橘越淮而枳」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20504399
出自春秋時代「晏子使楚」的故事,比喻人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變壞。

相關的文章:

芝加哥學派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6/blog-post.html
節錄: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雙軌制(三)
2011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html
節錄:特權階級也知道檯面上的一套(社會基建)不行,但是他們並不在乎,因為特權階級不需要光顧公(國)營的教育、醫療和法律系統。於是乎,特權階級和尋常百姓,明明生活於同一個城市或者國家,卻好像生活於兩個不同的星球。他們按照不同的軌道各自運行,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解決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平日就各不相干,老死不相往還,直至爆發革命的那一天。

雙軌制(四)
2011 年 11 月 20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1/blog-post_20.html
節錄:當權者的如意算盤,是試圖擺個姿態,表達一點解決問題的誠意,但是不會觸碰到問題的真正根源(即是:地產霸權,基金公司的利益,中港兩地人口政策的差異)。究其原因,當權者也許是不想得罪某些在政治上有影響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例如:地產商),怕會遭到報復或者反撲,累及兒孫。自私動機,不難理解。民國奇書<厚黑學>中,這種處事方法叫「鋸箭法」。

OPM (Part 3)
2012 年 7 月 2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07/opm-part-3.html
節錄:面對權傾天下的利益集團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官員沒有解決問題和推行制度性改革的勇氣與智慧,但是卻坐擁巨額儲備以及分配資源的權力。於是動不動就掟(拿)一大舊(堆)錢出來,成立一個甚麼基金或者法定機構 (Statutory Bodies)。由於欠缺監管,再加上人事任命出現偏差(被某個利益集團所壟斷),於是那個甚麼基金或者機構,很快淪為職業騙子的自動提款機 (ATM)。

交數(一)
2013 年 1 月 23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23.html
節錄:公營的大學與醫院,基本上是政府部門的延伸,依賴官府撥款(部份也有自行籌款的能力)。因此企業文化跟政府部門大同小異:員工眼中只有上司或老闆,看不到服務對象。反正公營部門提供的服務帶有壟斷性質,是施捨窮人的冷飯殘羹,客戶別無選擇,註定要忍受官僚主義和晚娘面孔。廣東話的說法:「鬼叫你窮呀!有本事,你去幫襯私家呀笨!」(誰叫你窮!有錢請光顧私營機構!)

20/06/2013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芝加哥學派


在香港,要選一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門派,一定是芝加哥經濟學派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在特殊的歷史條件造就之下(殖民地時期香港的學術界只能右不能左),這個學派,人強馬壯,根深葉茂,地盤眾多,在香港的學術界以及傳媒行業極具影響力,足以左右公眾輿論的議政方向,以及官府的施政方針,以下將重點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請放心,這一篇,不是學術文章,不會糾纏於悶死人的經濟學爭論,我不想趕客。文章的重點,是發掘他們的「香港特色」。

1. 張五常 Steven Cheung (1935-):領軍人物,知名度高,極富爭議性。多年前,他曾於<壹週刊>的專欄文章中披露成長歷程 ―― 青年時代居於港島區西灣河,結識作家舒巷城 (1921-1999) 和乒乓球名將容國團 (1937-1968)。舒巷城曾經替張五常修飾中文文稿,而容國團是中國體育運動史上的第一位世界冠軍。維基百科的資料說,張五常早年學業成績欠佳, 1957 年赴加拿大補修中學課程, 1959 年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隨後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經濟碩士學位,他於 1967 年獲博士學位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下稱:芝大),再於 1969 年轉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

張五常對香港的最大影響,是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他於 1982 至 2000 年期間出任香港大學(簡稱:港大)經濟金融學系系主任,曾大幅改革香港的預科經濟學課程,引入許多芝加哥經濟學派的概念。他出任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A-Level) 經濟科出卷員多年,將大量芝加哥學派的理論加入課程,更將部份的定義修改。多得他,香港學生以為經濟學等於芝加哥學派等於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其他門派,勉強知道凱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根據舊生回報,張五常態度傲慢,並非用心教書的老師,但是他用另一種方式惠澤舊生 ―― 他的其中一位學生兼助教離開港大後,成為經濟科的補習天王,賣點是對課程內容有「深入認識」,可以提供必勝「攻略」。香港的公營教育制度出了甚麼問題,自己想。近年香港高中課程改制,張五常的影響力是否依然存在,我不清楚,歡迎留言。(請參考 Dominic Law 的留言)

很多人都知道,他寫過一本普及經濟學讀物<賣桔者言>,書名來自多年前他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擺檔賣年桔,實踐經濟學理論的經歷。這本書,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修藏(索書號:550.7 1119)。之後再出過一本<新賣桔者言>,讀過的網民認為是「混吉」之作,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書評。

2003 年,張五常夫婦在美國被控出售假古董和逃稅。根據<東方日報> 2010 年 3 月 3 日的報導,他經營古董生意的那間公司,大股東是母親,他以顧問身份在幕後操縱業務。多得唐英年,今天大家都知道,香港男人就算有錢有面,遇事只會把家中的女人推出來擋箭。張五常沒有出席審判,因此被美國司法部和財政部發出通緝令。由於香港和美國有引渡協議,而大陸與美國沒有,張五常自此長居大陸(註:有報導指居所在深圳福田),筆下聲稱獨裁比民主更有效率。他間中低調地在香港出現(註:港大的校友刊物有張五常出席活動的照片),但是很奇怪,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沒有採取任何公開的行動,也許是牽涉高層次的考慮,張五常的大陸靠山到底是甚麼人,自己想。香港有些失敗商人,為了逃避債主、仇家和傳媒,躲藏於大陸生活,張五常很像這種人。

2. 王于漸 Richard Wong (1952-):生於上海,自幼移居香港,中學讀九龍華仁,於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畢業,並且在芝大取得碩士以及博士學位。返港之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1992 年加入香港大學,曾任商學院院長 (Director of the School of Business),最高職位是香港大學首席副校長,現時是經濟學講座教授 (Chair of Economics)。在香港,財經學科教授、商學院院長、大學校長或副校長,如果具有江湖地位和人脈關係,又具備相關的專業資格(例如:會計和法律)的話,很適合出任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王于漸是好例子,另一位是前中大校長劉遵義(提示:中投公司、中投香港),兩位都是經濟學者。

王于漸的特色,是公職多,人脈廣闊,吸金力強。根據<蘋果日報>2009 年 4 月 14 日的報導,王于漸曾任多間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包括:新鴻基地產(港股編號:16)、盈大地產(港股編號:432)、東方海外(港股編號:316)、長江生命(港股編號:775)、鷹君(港股編號:41)、領匯(港股編號:823)、中國工商銀行(亞洲)(簡稱:工銀亞洲,英文:ICBC (Asia),前港股編號:349,現已私有化)。該篇報導指王于漸是港大的外快王, 2007/08 年度外間工作所獲得的酬勞連同作為港大首席副校長的工資,年入接近 600 萬(港幣,下同),超越沒有擔任外間工作的校長徐立之(年薪 480 萬)。

又,根據<蘋果日報> 2013 年 5 月 19 日的報導,王于漸也是香港商品交易所(簡稱:商交所)的董事(已經辭職),而商交所的主席是梁振英的頭號支持者張震遠,他同時是俄鋁(港股編號:486)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已經辭職)。較早前,商交所由於財困停業(另一說法是被釘牌),調查期間証監會發現嚴重問題(有人行使假文件),轉交商業罪案調查科跟進。由於張震遠身兼不少公職,事件引發爭議。原因?政治人物欠債,或會令他們被債主要脅,危害公眾利益。此外,也有報導指張震遠背後的資金來歷不明,欲知詳情,請上網。根據傳媒報導,商交所的其中一個股東,是工銀亞洲,是王于漸出任董事的其中一間公司。

此外,根據<明報> 2011 年 4 月 18 日的報導,王于漸在物業投資方面收穫甚豐。他主攻豪宅,專吃大茶飯(做大買賣)。該篇報導指王于漸與妻子從 2001 年初至 2010 年 11 月期間,透過空殼公司或以個人名義,最少掃入七間豪宅,及後沽出兩伙,仍持有的五伙物業,料值 1.74 億元,帳面升值逾 8500 萬元,計及沽貨套現的利潤,合共可賺近 9000 萬元。小朋友讀經濟,未必有前途,揸鑊鏟(炒賣)也許更有錢途,但是也可以輸到跳樓(提示:大時代),這才是「香港精神」。

作為經濟學者,王于漸對地產市場有研究,也曾經就土地以及房屋政策向特區政府提供意見。 HIT 貨櫃碼頭工潮期間,他表示倘若工潮持續一年,船公司會改用深圳或蛇口的碼頭,令香港的物流生意一去不返。如果相關行業消失,倒有助於解決香港的住宅用地短缺問題,因為可以將碼頭用地改作公屋或私人住宅用地,馬上解決土地供應難題。這番言論,被網上的財經論壇廣泛轉載,有人認為是黑色幽默(失業的碼頭工人怎麼辦?),也有人進一步說明 ―― 貨櫃碼頭佔地甚廣,可以興建多個黃埔花園(註:李嘉誠旗下屋苑,前身是黃埔船塢),讓李嘉誠繼續賺錢,也許獲利更豐。也有香港網民這樣說:揸慣鑊鏟,手痕(技癢)。

3. 雷鼎鳴 Francis Lui:於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畢業,在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任教二十年,現職經濟學系系主任。外號「雷公」,的確很「雷」。「雷」是國產網絡語言,意思是太霹靂(厲害)了,超越常理,令人無言以對,目瞪口呆。他接受八卦雜誌<東週刊>訪問,大談個人理財心得,內容極富娛樂性,請參考<延伸閱讀>部份所提供的連結。如果你是反對國民教育的香港人,很想跟大陸切割的「本土派」,是要求立即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激進」八十後,又或者是聽見「自由市場」就火滾的 V 煞仔,那麼雷鼎鳴對於國民教育、奶粉荒以及「佔領中環」行動的言論,足以替閣下疏通血管,甚至是「通波仔」(粵語:心臟搭橋手術)。在網上世界,雷鼎鳴的言論很惹火,欲知詳情,請上網。

4. 陳家強 Ceajer Chan Ka-keung (1957-):這一位,是 Honorable mention 。童年居於九龍彩虹村(公屋),中學讀過聖若瑟英文中學以及英皇書院。他曾經在芝大讀書,不過並非修讀經濟學,而是修讀工商管理碩士和財務學博士。 1993 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簡稱:科大),於 2002 年 7 月獲委任為商學院院長。

陳家強曾經競逐香港城市大學(簡稱:城大)校長之位。 2007 年的城大校長選舉中,當時是科大商學院院長的陳家強以及當時是理大教授的陳新滋(現任浸會大學校長)都是候選人,但是名單提早曝光,令二人雙雙墮馬,最後是台灣學者郭位(核電專家)當選。近期有報導指,當年的選舉合法性有問題,因為有參選的外國學者被勸退,當中可能涉及政治考慮(因為鬼佬不會接受中共標準的政治正確)。觀乎城大過去幾年的發展,負面新聞一浪接一浪,校長之位要不要也罷。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陳家強於 2007 年 7 月獲委任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2008 年 9 月中雷曼倒閉,引爆雷曼迷債風暴,苦主上街,佔領中環銀行總部門前的公眾空間,披麻帶孝辦喪事。 2009 年 3 月,陳家強代表官府出席立法會的雷曼迷債事件聆訊,由於表現突出,被傳媒冠名「傻強」,即是電影<無間道>中杜汶澤的角色,經典對白:「如果有人明明做緊一啲野,又心不在焉咁望住其他人做另一啲野,佢一定係臥底。」不看港產片,無法解讀香港。有關片段可以在 YouTube 重溫(關鍵字:雷曼研訊、傻強、陳家強),看過之後你會覺得實至名歸。老一輩廣東人說的:「有中錯狀元,無改錯花名。」正所謂「傻人有傻福」,上天安排「傻強」避過城大校長這一劫,把他送入官場,背後一定有玄機,說不定「傻強」在官場混跡數年,建立了人脈關係之後,會有很多上市公司向他招手,邀請他出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對了,即是另一個王于漸,另一位公職王。

5. 楊懷康:<壹週刊>社長,廣東開平出生,香港西貢長大。論右傾的程度,主流傳媒的財經寫手中,應該無出其右,恐怕只有老闆黎智英(外號:肥佬黎)能夠匹敵。同樣稱得上大右派的,還有本地的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以及美國的「傳統基金會」 (Heritage Foundation),後者長期把香港的競爭力名列全球第一,每年發表調查結果時,特區政府官員都高調回應,彷彿小孩子考第一,父母沾沾自喜。九十年代末我在中環某個商務中心 (Business Centre) 碰過「傳統基金會」的代表,兩隻鬼佬擠在一個不超過一百英尺的小房間內,似是 Freelancer。

是<壹傳媒>的讀者都知道,楊懷康把香港的經濟成就,歸功於兩位前財政司:郭伯偉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 (1915-2006) 和夏鼎基 Charles Philip Haddon-Cave (1925-1999) 。三十歲或以上和稍為讀過書的香港人,都背得出他們的經濟理念,即是: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如果你是<壹傳媒>的長期讀者,一定知道該集團的總部設有郭伯偉的銅像。楊懷康的論述,把香港的經濟成就歸功於自由市場,未免太過簡單,因為忽略了當時英國的殖民地政策(即:自給自足)以及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戰略考慮(即:圍堵中國)。此外,他也忽略了另外兩位對香港有重大貢獻的殖民地官員 ―― 前港督麥理浩 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1917-2000) 和前布政司姬達 Jack Cater (1922-2006)。麥理浩是民望最高的港督,而姬達是廉政公署 (ICAC) 的開山祖師。

很多本地學者都指出,麥理浩的施政(例如:九年免費教育、十年興建公屋計畫)帶有社會主義色彩,是一種財富的重新分配 (Wealth Re-distribution),直接影響香港的人力資源質素以及競爭能力。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害怕遭到利益集團的報復,不願意透過財政政策(即:稅制改革)把財富重新分配,結果令貧富懸殊加劇,階級矛盾累積。至於姬達,他是英國皇家空軍出身,二戰期間跟德國空軍決戰,保家衛國。六七暴動(即:「文化大革命」在香港的延伸)期間,他是平亂總指揮,帶領香港警察(土共叫黃皮狗)和駐港英軍(土共叫白皮豬)跟四處放炸彈(俗稱:波蘿)的土共進行街頭巷戰,同時兼顧情報工作。 1974 年,姬達創立廉政公署,出任首任廉政專員,跟數以十萬計的貪污華人警察和公務員為敵。職業生涯,連場惡戰,戰績彪炳。在香港網民心目中,姬達才是真正的「好打得」(驍勇善戰),現任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根本沒有資格跟他相提並論。(註:關於姬達於六七暴動中的角色,Peter Ko 有另一說法,請參考他的留言。)

如果麥理浩是採取懷柔手段、收買人心的文官,姬達便是披荊斬棘、清除障礙的武將。這個組合,一文一武,一高一矮,一軟一硬,為七十年代的香港經濟起飛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分析香港的經濟成就,不能不提這兩位勞苦功高的英國人。老一輩的香港人,見識過有真本領的英國人,看不起惡形惡相、虛有其表的京官。

扯遠了,說回來。回頭說楊懷康,他還有另一個問題,是他的文章有時不好讀,同一篇文章有多個焦點,於是論述的重心不斷轉移,腦筋慢的讀者會跟不上。文筆有特色,但是也可以說是弱點(視乎讀者的水平和口味而定):他的文字經常夾雜文言文,喜歡使用反問或詰問語氣。以下的句子,來自楊懷康於<壹週刊>的專欄<無定向風>:天下當真大亂乎?這些現象又豈不有乖常理? XX 又何來合理水平可言?何以 XX 還是為人追捧?分散投資談何容易? XX 所為者何?這種「文白相混」的寫法,是高難度動作,非高手(例如:三蘇)不能駕馭。搞不好的話,容易令句子語意不清,影響行文的節奏,嚇走不懂文言文的年輕讀者。得罪講句,楊懷康有時眼高手低。然而,撇開立場不論,當楊懷康不賣弄文字,集中力量,用一篇文章討論單一議題的時候,他的寫作技巧是可以的。

中文的財經分析不容易寫,因為要面對一群不同程度的讀者,也需要運用一些抽象的理論或概念提供分析框架,然後適當地剪裁和安放相關的資料和數據。如何拉著這一大堆的工具和零件,運用簡單直接的語言,把問題解釋得清楚明白,讓讀者無痛閱讀,讀完之後又不會令作者的母親大人被問候,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心思。<壹傳媒>旗下刊物的財經寫手當中,可讀性最高的一位,是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他的文章,思路清晰,有根有據,深入淺出,文字通順,一般人也可以無痛閱讀,而且非常配合<壹傳媒>的立場和定位,這一位,選對了。

插畫來源:
http://economics.olemiss.edu/files/2012/10/sandd.png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芝加哥經濟學派(繁體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A%9D%E5%8A%A0%E5%93%A5%E7%B6%93%E6%BF%9F%E5%AD%B8%E6%B4%BE

Wikipedia: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cago_school_of_economics

張五常博客(網易:簡體中文)
http://blog.163.com/s_cheung/

憶容國團(作者:張五常)(繁體中文)
http://humanities.uchicago.edu/faculty/ywang/history/big5/Rongguotuan.htm

百度百科:容國團 (1937-1968)(簡體中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35662.htm

百度百科:舒巷城 (1921-1999)(簡體中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2362981.htm

維基百科:張五常 Steven Cheung (1935-)(繁體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4%BA%94%E5%B8%B8

書評:<新賣桔者言>(作者:張五常)
日期:2010-07-03
作者:hevangel
來源:哲子戲
http://www.horace.org/blog/2010/07/03/%E6%96%B0%E8%B3%A3%E6%A1%94%E8%80%85%E8%A8%80-%E5%BC%B5%E4%BA%94%E5%B8%B8/
節錄:上次去印度在香港轉機時,剛好在機場書店看見張五常的新作<新賣桔者言>。<新賣桔者言>開頭五份一本書,竟然把前作<賣桔者言>的舊文搬字過紙,賣桔者言變成混吉者言。第二部談論中國改革開放,那些兩篇文章寫於改革初期,觀點現在看起來有點過時。經濟學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可是張五常似乎看不到中國誠信破產導致的龐大交易費用。張五常長年在中國居住,可能他寫文章要附合中國國情,不敢正面批評共產黨,甚至給共產黨塗脂抹粉,說獨裁比民主好,實在看不過眼。這本將會是我買的最後一本張五常的散文,他現在的文章給我江郎才盡的感覺。不用錢借來翻翻沒有所謂,但付出真金白銀便很不值,倒不好買外國的經濟學流行讀物好過。不過張五常始終經濟學教授,他寫那硬皮書系列的經濟學課本,我還是會照舊捧場。

張五常幕後操控古董店
東方日報 2010 年 3 月 3 日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303/00176_009.html
節錄:中環古董店女職員涉嫌監守自盜,被控串同丈夫偷取店內三幅名畫一案,昨於區院續審。辯方律師昨在庭上質疑指張五常於○七年遭美國當局通緝時,曾在內地以涉案古董店名義拍賣名畫<黃河頌>,並將所得的四千萬元巨款袋袋平安,認為張五常才是公司老闆而非只是顧問,惟公司行政總裁昨否認有關說法,並指張已將該筆拍賣款項交予公司。西岸國際的行政總裁簡浩明昨日指,涉案古董店屬於西岸國際旗下,他表示張五常之亡母曾是西岸國際的大股東,惟張卻沒有股份,張只是該公司的顧問,並不參與公司經營。簡形容張一直沒有在公司收取人工,只有顧問費。辯方指其實張的妻女等俱是西岸國際相關公司的股東,張五常更是西岸國際之大股東,惟簡堅稱張的母親死後,公司轉由「匿名人士」持有,但該人並非張五常。

百度百科:王于漸(簡體中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4463800.htm

王于漸中港政經評論(繁體中文)
http://www.wangyujian.com/?lang=zh-hant

Y.C. Richard Wong(王于漸)
Chair of 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http://www.sef.hku.hk/people/faculty/richard-wong.html

港大副校長變港大外快王
蘋果日報 2009 年 4 月 14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414/12634885
節錄:根據本報取得香港大學校董會一份內部文件,年薪 400 萬元(港幣,下同)的首席副校長王于漸上年度(2007/08)從事外間工作賺取了 179 萬元,主要為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袍金,以王于漸擔任首席副校長年薪約 400 萬元計算,加上兼職酬勞後年度收入高達 600 萬元,較沒有擔任外監工作的校長徐立之的年薪 480 萬元更高。

人脈廣闊 與李嘉誠等富豪關係密切
蘋果日報 2009 年 4 月 14 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414/12634886
節錄:現年 57 歲的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與商界政界關係極為密切。現時他擔任七間上市公司非執行董事,包括李嘉誠家族的旗下公司,分別由李澤鉅及李澤楷擔任主席的長江生命科技及盈大地產,單於 2007 年兩間公司一年已合共給予王于漸 35.5 萬董事袍金。王于漸與李嘉誠關係不淺,當年港大醫學院獲這名香港首富捐贈 10 億,有港大中人指王于漸從中拉線,居功不少。王于漸也獲其他富豪垂青,如新鴻基地產邀請他出任非執行董事, 2007 年獲董事袍金 21 萬元。

王于漸掃樓 帳面賺 9000 萬
知名經濟學者 02 年倡停建居屋
明報財經網 2011 年 4 月 18 日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418/News/ea_eaa1.htm
節錄:2002 年建議停建居屋的香港知名經濟學者、港大講座教授王于漸,近10年投資物業屢有斬獲;本報記者翻查紀錄發現,王于漸與妻子介乎 2001 年初至 2010 年 11 月透過空殼公司或以個人名義,最少掃入 7 間豪宅,及後沽出 2 伙,現仍持有的 5 伙物業,料值 1.74 億元(港幣,下同),帳面升值逾 8500 萬元,計及沽貨套現的利潤,合共可賺近 9000 萬元。王于漸為港大前首席副校長,現任經濟學講座教授。他近 10 年投資物業的最重槌一擊,是去年 11 月中港府推出額外印花稅之前,以 4100 萬元購入中半山帝景園 4 座 29 樓 A 室連兩個車位,呎價達 2.1 萬元。由於王於額外印花稅公布前,已簽妥正式合約購入單位,所以單位轉售時不用受額外印花稅影響。

題目:王于漸的黑色幽默
作者:陸振球(明報地產版主管)
日期:2013 年 4 月 10 日
http://property.mpfinance.com/cfm/pb3.cfm?File=20130410/pba01/01.txt
節錄:港大經濟系講座教授王于漸昨在一項公開活動後指出,碼頭工潮若持續一年,船公司就會改到深圳或蛇口碼頭,令香港的生意一去不返。王于漸發揮他的黑色幽默,說若相關行業消失,倒有助解決特首的住宅用地短缺問題,因可將碼頭佔地改作公屋或私人住宅用地用途,馬上解決土地供應難題。

Francis T. LUI(雷鼎鳴)
Professor and Head
Email: fnfntlui@ust.hk
Ph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conomics
B.A. University of Chicago, Economics
http://www.bm.ust.hk/econ/staff/fnfntlui.html

維基百科:雷鼎鳴(繁體中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B7%E9%BC%8E%E9%B3%B4

雷鼎鳴教授(中文簡歷)
http://www.hkuga-ef.org.hk/on/Prof_Lui.pdf

雷鼎鳴博客(繁體中文):用經濟學做眼睛
http://francis-lui.blogspot.hk/

題目:用儒家思想治理經濟?
作者:雷鼎鳴
原載:晴報 2013/05/20
http://hk.finance.yahoo.com/news/雷鼎鳴-用儒家思想治理經濟-224421615.html
節錄:儒家思想的其中一核心是「孝」,但我們也被告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可輕易見到「多生貴子」的思想如何拖慢經濟。多了糧食,人民卻只是多生子女,糧食能養多少,便生多少,物質生活水平並沒有進步,經濟有如跌入貧窮陷阱中。人口經濟學中有「人口形態過渡」(Demograplic Transition) 的理論,我在這方面的研究,在世界學術界中被引用過四百多次,其中一個論點是:投資在子女素質的回報要勝於投資在子女數量的回報,把資源放在教育,少放在生育,經濟才可慢慢擺脫上述的貧窮陷阱,但儒家多生子女的思想,卻顯然與現代經濟增長所需的一個重要前提背道而馳。

<東週刊> 417 期 Book A:算到盡 雷鼎鳴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14601
節錄:雷鼎鳴成長於貧苦家庭,體會錢不會從天而降,自小賣舊報紙、補習、洗碗幫補家計。分毫計到盡的他,就連結婚都是為了申請面積較大的宿舍,他身上只穿 G2000,減價才入貨。私家車駕足十多年不更換。每月儲起收入八成轉做人民幣,只花稿費來生活。羅衣美食,他一點興趣也沒有:「經濟系裏面,大家都以爛身爛勢為榮,你不懂慳錢就係渣。」未雨綢繆方為上策,尤其是生於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年代。雷鼎鳴在科大任教二十年,去年榮升系主任,卻是個不喜歡應酬的主任:「應酬好蝕,這些節目通常在港島進行,開車去又要泊車,汽油又貴,餐飯又沒補水。」他甚麼也計算一餐:「大學有十三、四間食肆,多數去大家樂和美心,便宜些嘛!」

每日一膠.荒謬的香港:雷鼎鳴的老母真的是女人嗎?
http://plastichk.blogspot.hk/2013/02/blog-post.html
香港知名博客林忌(提示:福佳始終有你!)回應雷鼎鳴對奶粉荒的言論。

題目:佔領中環每日損失 16 億元?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
日期:2013 年 5 月 7 日
http://lampunlee.blogspot.hk/2013/05/16.html
節錄:早前科大的雷鼎鳴發表文章,以香港 GDP 每年約二萬億元,五分一來自中環推算,「佔領中環」行動會令港人每日損失 16 億元。筆者不同意雷教授的計算方法,但認同他文章的結論,指行動對中央政府不會有甚麼效果。發起「佔中」行動的人,都是一群天真和有原則的人,一早向外公佈行動細節,強調以和平方式進行運動,不會有突襲和出現暴力的場面。既然外界一早知悉「佔中」行動的細節,政府和商界自然會早早作出部署,避免政府和企業運作受到影響。

雷鼎鳴:若斷內地聯繫 港樓價跌九成
香港文匯報 2013-06-03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6/03/HK1306030004.htm
節錄: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雷鼎鳴表示,香港過去相當長時間因內耗喪失了很多機會,社會應該檢討過去將精力放在不太有用的地方。他建議香港抓住內地發展高科技的機會,吸納高級科技人才來港發展。對於有「本土派」主張香港要與內地切割,雷鼎鳴警告若本土化走向極端,排斥內地的一切,切斷與內地的聯繫,會對香港造成致命影響,屆時香港經濟將會崩潰,外匯儲備及市民本身儲蓄很快會用完,樓價更會暴跌九成。他強調內地與香港同坐一條船,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離船。

題目:樓價跌九成
作者:陳也(漫畫家尊子的太太)
來源:蘋果日報 2013 年 6 月 6 日
節錄:香港樓價跌九成!雷教授繼「佔中令香港每日損失十六億元」調調後,再有驚人語錄。香港樓價跌九成,雷教授是這樣說!解放軍沒鎮壓,西環沒 call 坦克車入城,從長毛到戴耀廷都沒有被李旺陽。可是,樓價跌九成,是因為本土主義陣營要將香港跟大陸切割。一句講晒,斷自己財路,絕自己米倉,娘奶唔飲,飲毒水,抵死!「香港人實餓死!」教授睇死,網友讚一針見血,雷!手揸重貨的樓神大好友,讀了雷教授的見解,說不定會爆肺,當場血崩暴斃!

香港政府一站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http://www.gov.hk/tc/about/govdirectory/po/sfst.htm
節錄:陳家強現年五十六歲。他於二零零七年七月一日獲委任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加入政府前,陳家強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他於一九九三年加入科大商學院,之前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九年。陳家強畢業於美國 Wesleyan 大學,獲授經濟學學士學位,其後在芝加哥大學獲授工商管理碩士和財務學哲學博士學位。

維基百科:陳家強教授(Professor Ceajer Chan Ka-keung,1957-)(繁體中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AE%B6%E5%BC%B7

題目:「傻強」現象後的中國問題
作者:陶傑
來源:壹週刊 (2009-03-05) Book A, p. 110-111
節錄:雷曼兄弟醜聞,迷債風暴,嚴重衝擊特區政府行政權威,主管財經的書生局長「傻強」(陳家強)立法會失言,竟說直到迷債公開爆裂,他才知道「迷債」這回事。這番不成熟的言論,全港嘩然。「傻強」之所以為「傻強」,因為「學者」出身,在象牙塔裡住得太久,特別在香港,不但缺少江湖經驗,連人情世故的觸覺也容易退化。大學裡也有明槍暗戰的學院政治,玩起來可能厭惡指數更高,畢竟只限於「文人相輕」的書生傾軌,與官場和公眾的戰線不同。香港的精英少受真正的政治磨煉,「傻強」由學院橫跨官場,正合中國文人「學而優則仕」的夢想。光宗耀祖還來不及,又何能完成一場由猿猴直立進化為人的心理轉型?

維基百科:<壹傳媒>:經濟立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3%B9%E5%82%B3%E5%AA%92
節錄:於 2006 年 4 月 25 日,即郭伯偉的生忌,<壹傳媒>在位於香港將軍澳的總部為其豎立半身銅像,以表明其自由主義的立場,並由創辦人黎智英及楊懷康主禮揭幕。香港<蘋果日報>更連續兩日在<蘋果批>發表文章,表揚郭伯偉的自由主義思想。壹傳媒集團與自由意志主義思想類似,將「小政府、大市場」視如圭臬。以香港<壹週刊>為例:社長楊懷康執筆的社論「壹觀點」,向來以自由市場的角度來評論政經事件。至於專欄方面,「無定向風」同樣由楊懷康執筆,而黎智英的「事實與偏見」也宣揚以上思想。

維基百科:郭伯偉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 (1915-200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4%BC%AF%E5%81%89

維基百科:夏鼎基 Charles Philip Haddon-Cave (1925-199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9%BC%8E%E5%9F%BA

維基百科:麥理浩 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1917-200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7%90%86%E6%B5%A9

維基百科:姬達 Jack Cater (1922-200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7%AC%E9%81%94

為我們社會的未來建言 ――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告全港市民書
2009 年 6 月 24 日
http://hkdeclaration.blogspot.hk/2009/06/blog-post_24.html
節錄:所謂市場放任主義,師承自佛利民的經濟學說,即緊守著「自由市場至上」、「大市場小政府」及「拒絕政府介入市場」的教條,標榜低稅率及資本自由流通的政策,要把整個城市的發展路向及各種社會、經濟、文化資源交到商家手上,用企業管理思維治港。這種市場原教旨的思想,一直掌管著香港人的意識形態,結果如何?我們固然沒有最低工資、最長工時、集體談判權、公平競爭法或反壟斷法 ―― 主流經濟學認為會妨礙市場的正常運作。市民因而受盡大商家大集團欺凌和剝削,政府亦沒有好好監督那些壟斷了公共民生事業的大財閥,遏止它們想方設法搜刮民膏、瘋狂加價。明明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與現實世界完全脫節,權貴的附庸和市場的信徒居然仍以「市場會自我調節」為由,阻止種種保護和關懷弱勢的政策和措施上馬。市場,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相關的文章:

笑話
2008 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11/blog-post_11.html
節錄:金融海嘯令大家心情沉重,愁眉不展。是時候苦中作樂,輕鬆一下。今時今日,最適合拿經濟學家開玩笑。以下笑話來自互聯網,就由罪魁禍首芝加哥學派開始:Q: How many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does it take to change a light bulb? A: None. If the light bulb needed changing the market would have already done it.

拋書包
2008 年 11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8/11/blog-post.html
節錄:香港人讀書,總要計算準確。因此,Paul Krugman (中譯:克魯明、克魯格特曼,1953-)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消息公佈的第二天,香港的書店已經第一時間把 Milton Friedman (中譯:佛利民,1912-2006) 的英文著作下架,然後開始五折清貨。許多高官富豪,也立刻把書桌上的 Milton Friedman 合照收藏起來,然後叫秘書撥通長途電話,吩咐剛剛考入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兒子轉系。進退之間,盡顯香港人的生存智慧。

雙軌制(一)
2011 年 10 月 14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1/10/blog-post_4542.html
節錄:華人社會的大學,經濟和政治這兩個學科是分開教授的,結果是經濟學者不懂政治,政治學者不懂經濟,然後兩個學系互相看不起對方,也無法溝通交流,平時就各忙各的,讀經濟的忙於炒股炒樓,讀政治的一心想做官府智囊。現實世界中,把市場視為萬應靈丹的芝加哥學派 (Chicago School) 的香港分舵總舵主,亦即是主張三綱五常的那位前港大經濟系教授,早就知道權力的重要性。他近年躲在大陸,筆下聲稱獨裁比民主更有利於發展經濟。至於曾任中文大學校長的另一位經濟學者,亦樂於向屠殺大學生的紅色政權獻媚和獻策。

經濟學人(一)
2009 年 11 月 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09/11/blog-post.html
節錄:講到右傾的程度,<經濟學人>其實遠遠不及香港的<蘋果日報>和<壹周刊>,後者是誓死反對任何政府干預,寧願殺頭也要捍衛自由市場的原教旨主義者 (Fundamentalist)。對於金融海嘯,<蘋果日報>和<壹周刊>的看法是千錯萬錯都是民主黨的錯 —— 克林頓為了協助窮人置業而搞出個「大頭佛」(廣東話:難以收拾的局面),奧巴馬積極干預市場將會帶來大災難。換言之,與代表工商界利益的共和黨無關。讀<經濟學人>,你會看到金融海嘯對於西方經濟學所帶來的衝擊, 2008 年年底開始,該雜誌陸續刊出多篇文章,深入探討西方經濟學是否已經信用破產,反思今後應該如何尋找新的研究方向以及重新定位。

黎智英(一)
2012年 11 月 11 日
http://xiaoshousha.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11.html
節錄:肥佬黎(他的外號)絕對是個人物,極富爭議性。在香港,很多生意人都喜歡進軍傳媒,結果一如上一篇<狗咬人>所述:不是惹禍上身,就是焦頭爛額,又或者損失慘重。只有命硬如鐵的肥佬黎,算是幹出了一點成績,而且某程度上改變了傳媒行業的遊戲規則和生態環境。想他死的人(例如:阿爺、官府、仇家、對手、學院派、文化人)很多,但他偏偏死不了。

08/06/2013

For Dominic Law : Thks for the info.

For Marco Chan : Go ahead. Pls quote original source. Thks.

For Peter Ko : 你提到的六七暴動內幕,可否提供資料來源?你話姬達曾經同左仔係酒樓講數,知否邊間?北角新光?謝謝指教。

For Peter Ko : Thks for the info.

For 餅:Thks for the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