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且通知一聲,看得開心請捐款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自報家門(三)


印刷傳媒中,以<壹周刊>Book A 的個人專訪,最能反映講究成本效益、視人如財貨的中環價值觀。

<壹周刊>的創辦人黎智英十二歲偷渡來港當童工,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發達之後搞傳媒,喜歡講民主,玩政治動員,卻搞出一份擅長考究家世人脈,迎合中環價值觀,右到不得了的八卦雜誌。两岸三地之中,只有香港的特殊土壤,才能孕育出這種充滿矛盾、近乎精神分裂的人物。

似乎有人忘記了,民主的基本信念,是人天生生而平等,不論貧富貴賤。到底是肥佬黎讀得書少(你唔好呃我!人哋熟讀海耶克!),還是成長過程中身份認同出了問題,抑或是生意人項莊舞劍,自己想。較早前,他收購了一位愛新覺羅,本來準備在台灣搞電視台,可惜貝勒爺幹不了幾個月,就下堂求去了。

<壹周刊>Book A 所反映的,是港式大右派的趣味。講到查家宅的仔細以及嚴謹程度,<壹周刊>向來傲視同群。這種查家宅的風氣,始作佣者是鄭經翰時期的<資本雜誌> (Capital)(約 1987-1991),由<壹周刊>(1990 年 3 月創刊)發揚光大,而一眾模仿者包括:財經雜誌、老牌大學校友會刊物、專業團體會員刊物,以及那些以讀書、進修和求職為賣點的免費刊物。

<資本雜誌> 和<壹周刊>的名門望族後人專訪通常會結集出書,裡面有詳盡的家族世系表 (Family Tree)。中環友手執一本,便知道如何做人。

不少資深中環友都有「起底」(查家宅) 的習慣,尤其是從事以下行業的人:政壇官場、銀行金融、地產建築、法律、會計、醫生等。是香港人都知道,這些行業向來是名門望族的集中地,不少 Old Rich 或者幾代從事同一個行業,又或者是同一個家族中有大量的專業人士,在政界、商界以及專業界別建立起深廣的人脈關係,根深葉茂、盤根錯節,再加上他們的打手、擦鞋仔、代理人、無間道(臥底)以及專業僱佣兵,一旦組織動員起來,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陳方安生是一個好例子,根據港大的校友刊物 Convocation Newsletter (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通訊)的報導,她的娘家 (方氏家族) 一共有十六位港大校友,這個數字尚未包括家族成員的另一半(例如:陳太的老公陳棣榮)。讀過張愛玲的都知道,幾十年前的香港大學,比今日貴族得多。從資深中環友的角度看,陳方安生的家庭背景,連同她當官多年所累積的人脈關係,令她成為一個有江湖地位、有利用價值的交易對象。至於陳方安生有沒有好好利用本身的優越條件,那是另一個問題,此處不論。

這種情況跟香港的殖民地背景有關。多得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1842)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在大英帝國的有效管治之下承平一百六十年,當中雖然也有風浪起跌,但是相比起生活於內地、台灣或者南洋的中國人來說,香港人所承受的政治動盪比較少。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治安和社會秩序,完善的基礎建設,英式法制所提供的資產保障、資訊自由,配合從西方引進的現代化管理手法,令不少華人家族企業得以擺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可以安心發展生意,以及全力繁衍子孫 (香港不少富商都三妻四妾)。

為了保障家族的利益,名門望族之間,多年來也通過聯婚或者聯盟,建立起短期或長期的合作關係,互相依靠和合作,藉此減少家族之間的競爭、矛盾和衝突,同時亦可以減少因為政治或者經濟動盪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增加跟港英政府談判和議價的能力。聯婚或者聯盟的目的是共享利益,以及共同建立和分享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當然不一定成功,有時候也會反目成仇的。

有見及此,不少資深中環友都有「起底」的習慣,未搞清楚來者何人之前,即使對方只是小角色,也絕不輕舉妄動,以免得罪了不應該得罪的人、家族或者集團。等到搞清楚來者何人,計算好成本效益之後,才決定用那一種態度跟對方相處。行走中環,這一套是基本功,因為這個地方,從來都是利益集團盤據之地。

小朋友不要罵他們勢利,因為這是客觀現實。香港地少人多,歷史悠久的華人家族企業非常多,上流社會人脈交錯,名門世家之間的關係,以及個別家族之內的利益矛盾(即是宮廷鬥爭),就好像長篇電視劇的劇情般不斷變化,集集有高潮,但是未必合乎常理(小甜甜和震倉哥就是好例子)。資深中環友必須不斷 Update (更新)私人資料庫,才知道如何跟某人相處(例如:談話時有何禁忌?),又或者應該如何押注(例如:應該給二世祖或者姨太太多大的信貸額?)。而九七之後的情況就更加複雜,因為多了一群國產的太子黨和暴發戶,真真假假龍蛇混雜,發達過程牽涉國家機密,要替他們「起底」難度極高。

換言之,行走中環,你的「收風」(收集情報)能力以及人際網絡,會直接影響你的工作表現和競爭能力。小朋友讀到這裡,應該明白自己為何進不了投資銀行。不要聽信大學教授的傻話,甚麼英語能力、國際視野,那些都是次要,是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的條件,也是傻教授自己也沒有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看,不管是「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還是八卦雜誌的「專題組/時事組」(狗仔隊的代名詞)針對個別人士進行的「起底」報告,其實是提供了一種廉價以及低層次的「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或者「信貸分析」 (Credit Analysis) 服務,為繁忙的中環友提供參考資料以及社交場合的話題,並非單純「八卦」那麼簡單。對於經常更新投資組合 (Investment Portfolio) 的中環友來說,等到謠言變成事實,化成數字在公司的業績報告中出現,就已經太遲。如果你是中環的銀行家,而你的客戶當中有賭城大亨的四個老婆和十七個子女(截至今日為止),又或者隨時失蹤的國產太子黨、暴發戶,而你的客戶上了八卦雜誌的封面,就算你明知道是半真半假,又或者是當事人的仇家放料,你也不可能不讀吧?最低限度也要瞄一瞄雜誌的封面標題,對不對?

當然,資深中環友要收風,不能單靠八卦雜誌,還要建立起自己的情報網。

想知道何謂「中環價值觀」,又或者想了解資深中環友如何「收風」,請讀左丁山(香樹輝)在<蘋果日報>的專欄<GG 細語>。寥寥數百字,每日網上更新,當中夾雜著廣東話、英文和政治財經術語,有時用簡寫或者諧音稱呼城中名人,小朋友也許不容易明白。讀完之後,你會知道他每天跟誰誰誰在那裡(中環著名食肆、馬會貴賓廳、五星酒店)吃飯,跟他同桌的誰誰誰是那一家大學畢業,讀那一科、有何專長、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嗜好興趣等。你也會知道,飯局中他跟誰誰誰談了誰誰誰,發現誰誰誰跟誰誰誰是同班同學,誰誰誰跟誰誰誰是同一陣營,誰誰誰又跟誰誰誰有何恩怨,誰誰誰在「陞官圖」或者「大富翁」遊戲中的最新行情變化,諸如此類。左丁山每日忙於收集和交換情報,亦忙於展示自己的人脈關係,是不少資深中環友的真實寫照。

講到底,香港人從英國人身上學得最到家的,不是英文,也不是法治,而是階級觀念。在等級森嚴的英國,如何區分 Us and Them(他們與我們),是一門精細的學問。而港式階級觀念向來比英式階級觀念來得簡單直接,又或者應該說是淺薄、粗暴、蠻不講理 —— 香港人是買辦起家,不注重文化底子,也不懂鑑賞品味修養,我們只會把人轉換成數字和標籤,而一切無法量化或者陌生的事物將會被金錢至上以及自我感覺過份良好的買家(僱主)拒諸門外、不屑一顧、惡言相向、任意踐踏。

小朋友可能聽過 HR 這樣說:「我哋係唔會請你呢間大學嘅畢業生,點解?因為我哋係一流嘅國際性企業囉,為咗向高端 (High-end) 客戶提供最優質嘅服務,我哋只會請 LV,而你只不過係 LeSportsac。咁點解我仲要浪費時間 In 你?我哋老闆應酬你哋校長之嘛,你哋大學上個月先頒咗個名譽博士學位俾我哋老闆。拿拿拿,咪話我唔俾機會你啦,依家你試吓說服我,點解我哋有大把 LV 係門口排緊隊,都仲要請你呢個LeSportsac?」(說罷放低個 File,然後反白眼,雙手交疊在胸前,三卡鑽戒閃閃生輝。)

從求職者的角度看,港式求職面試永遠充滿挫折感,甚至是一種制度化的欺凌。如果你出身寒微又拒絕服從主流的話,港式求職面試會令你想死,因為它把你變成「真人 Show」 (Reality Show) 的參賽者。在刻薄勢利的評判眼中,所有社會的錯都會變成你個人的錯,而你必須為自己的種種「缺點」承擔所有責任,並且設法「改過」,否則你會立即被淘汰。

小圖:秦家聰 (Frank Ching) 為李國寶(1939-) 家族所寫的英文傳記。李家於香港的政界和商界極具影響力,曾被譽為「香港最後的貴族」。秦家聰是資深傳媒人,曾任職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駐華特派員。他的太太胡紅玉現任強職金管理局 (MPF Authority) 的主席,之前曾任平等機會委員會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主席,以及 Tom.com 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網上的資料說胡紅玉備受李嘉誠的紅顏知己周凱旋的賞識)。胡紅玉本身是律師,跟民主黨的何俊仁是大學同學,港英時代曾與陸恭蕙一起組織論政團體。一本書引出一大串達官貴人的名字,本人正在示範港式人脈學基本功 —— 「起底」。

參考資料:

龍應台:<香港你往那裡去?>(2004 年 11 月 9 日)
http://forum1.hkgolden.com/view.aspx?message=1717672&highlight_id=54879(繁體版)
這篇文章收錄於<龍應台的香港筆記>(天地圖書:2006)
節錄:中環代表了香港,「中環價值」壟斷了、代表了香港價值:在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裡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針。外面的人不會想到,姿態矜持而華貴的中環其實只是香港眾多面貌中的一個而已。這樣的敘述,其實也不正確,因為我很快就發現,香港裡面的人,也有許多人看不見中環以外的香港,也把「中環價值」當作唯一的價值在堅持。

大公網:金溥聰證實與黎智英分手 (2009 年 6 月 20 日)
http://www.takungpao.com:10000/gate/gb/www.takungpao.com/news/09/06/20/_IN-1100633.htm

維基百科:黎智英 (1948-)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8E%E6%99%BA%E8%8B%B1&variant=zh-hk

維基百科:鄭經翰 (1946-)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4%AD%E7%B6%93%E7%BF%B0&variant=zh-hk

維基百科:李國寶 (1939-)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9C%8B%E5%AF%B6&variant=zh-hk

維基百科:陳方安生 (1940-)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3%E6%96%B9%E5%AE%89%E7%94%9F&variant=zh-hk

Convocation Newsletter (香港大學畢業生議會通訊)
Fall Issue 2007 p.61
http://www.hku.hk/convocat/newsletter/07Fall/cNews/07fall-51-64.pdf

香樹輝簡歷(獲中大頒發院士銜新聞稿)
http://www.alumni.cuhk.edu.hk/magazine/200706/htm/a_alumni_award.htm

獨立媒體:轉貼:香樹輝護法成功獲中大頒發院士銜
原載:<中大學生報>(2007 年四月號)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06469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華人家族企業個案研究>
明報出版社 2004 年 6 月

Answers.com : Social Capital
http://www.answers.com/topic/social-capital

The Economist: Joining the Club (June 25th 2009)
http://www.economist.com/business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13914661
Summary: Every country has its cliques, whether based on education, social background or spiritual beliefs. Networking websites are booming, but they have not supplanted more traditional business networks. Will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 undermine old networks? In some cases they are weakening. Old-style networks, however, are usually stronger than online ones, and the trust between their members facilitates transactions of all sorts. The old structures will not fall away soon. Online networks make it easier to gather information on firms and their employees, argues Jean-Michel Caye, a specialist in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in Paris. But if you want to influence a big decision or secure a job, he says, “It’s still the old networks that really count.”

延伸閱讀:

香港討論區:面試室的人肉錄音機 (2009 年 6 月 28 日)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0003022&extra=page%3D1
節錄:這是小弟較早前的面試經歷。申請的是新界某間大學的研究所的行政職位。據可靠消息透露(朋友的近親在裡面工作),他們早已內定了 "Successful Applicant" ,今次叫我(們)去面試,純粹是為了做戲,給大學 HR 一個交待。不過我都去見識一下。

24/07/2009

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自報家門(二)


主流傳媒充斥著這種「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背後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傳媒生態。書生辦報已經是歷史陳蹟,今日的傳媒老闆都是半途出家的生意人,搞傳媒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投誠示忠、參與政治、提高個人的影響力和社會地位,又或者是替兒孫鋪路,好讓他們日後跟官府周旋的時候,有更大的議價能力。

從老闆的角度看,既然是無利可圖的副業,又或者是肩負政治任務的非核心業務 (Non-core Business),就無謂追求質素,亦無須用心經營。短期的經營目標變成如何減少虧損(例如:把有經驗的員工解僱,換上比較年輕、低薪和聽話的新人),又或者是怎樣討好大老闆的大大大老闆,從另一個渠道得到有形或者無形的回報,以抵消金錢上的損失。

傳媒的版面或者時段於是變成廣告欄,又或者利益輸送和交換的渠道。不少「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都是答謝廣告客戶的「豬頭骨」(廣東話:次貨、贈品,半賣半送的東西),又或者是大老闆介入政治活動之後的副產品(為某人抬轎或者拆橋)。既然讀者或者觀眾所餘無幾(年青一輩習慣長時間上網,對傳統媒體根本沒有興趣),更無須考慮他們的口味。換言之,傳媒老闆的心態跟 TVB 的高層差不多 —— 由得觀眾邊看邊罵好了,反正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有時間不如搞吓飯局,揾吓著數好過 (廣東話:揾著數=佔便宜)。

其次是就業市場的變化。九七之後,香港的飯碗越來越少,職位流失的速度明顯加快。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偉大祖國跟國際接軌,香港的中間人角色淡化,服務業北移和外判,大學生供過於求而且質素下降,經濟轉型毫無進展,缺乏新興產業填補流失的工作機會,每隔幾年一個危機令企業不敢招聘全職,以及全球一體化等等。結果是本地的就業市場出現惡性競爭,大學生的人工屢創新低,廣東話的說法是「搶爛市」、「打崩頭」、「餓狗搶屎」。

面對惡劣環境,香港人積極發揮「中國式小農社會 DNA」(陶傑的常用語)—— 不論是官場、商界、學術界、文化界和娛樂圈,都出現同樣的情況,就是飯碗被大大小小的小圈子所壟斷。你要求職,先要打入某個小圈子,然後落力舔幫主的屁眼,舔得好才賞你一口飯吃。

始作佣者,當然是特區政府,曾班子用人唯親,近親繁殖,玩親疏有別(仲要講到出口!),結果是低能兒得享高薪厚職(例如:月薪二十二萬的副局長以及月薪十三萬的政治助理),有能者被排除於小圈子之外,甚至被抹黑為麻煩製造者,列入黑名單之內,於求職路上困難重重,吃盡閉門羹。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九七之後的香港,不再是有能者居之,而是迅速大陸化。

越來越多的僱主在招聘員工的時候,喜歡考究申請人的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看看對方是否屬於某個小圈子,是否有條件收集內幕消息或者走後門,協助公司搭通天地線,打通跟(中港两地)當權者官商勾結的渠道。過去這種情況局限於個別行業和高層職位,但是九七之後似乎有普及化的趨勢,開始向中層以及前線職位(尤其是銷售職位)蔓延。究其原因,相信是九七之後本地市場萎縮,不少企業都積極拓展內地市場,習染了內地的做事方法,即是走後門、打關係。當中有沒有涉及貪污,自己想。

有些僱主本身是人大政協,在內地有商業利益,喜歡追求中國共產黨標準的政治正確,也從偉大祖國那裡學會講究員工的政治成份。他們擔心下屬當中有拒絕被「河蟹」(和諧)的人,會連累老闆得罪阿爺(中央政府),於是在招聘的過程中加入政治審查(始作佣者也是特區政府,今日投考公務員要考<基本法>),有系統地排除民主派,又或者直接聘用由傳統愛國陣營推薦的人(可以是一種利益交換,副局長以及政治助理的任命就是好例子)。

也有部份立心不良的僱主(例如:求職騙局的主謀)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在面試時向求職者查家宅,一方面是想估計對方能夠帶來多少張新單(即是受害人),另一方面亦想知道對方是否有人撐腰,尤其是對方的直系親屬當中,有沒有得罪不起的人(例如:警察、律師、議員、傳媒和社團之類),從而判斷對方被我方欺負,又或者關係破裂之後,是否有還擊的能力,是否可以把我方集團連根拔起。廣東話的說法:「係咪蝦得過,有無手尾跟?」(是否得罪得起,有沒有不良後果?)換言之,「揀人嚟恰」(挑選合適的受害人)。

順帶一提:不少求職或者投資騙局的主謀,都會把傳媒替他或她所做的個人專訪用資料夾好好保存,然後得意洋洋、口若懸河地向受害人展示,又或者進行轟炸式洗腦。求職過程中遇上這種人,千萬要小心。某人經常接受傳媒訪問,不代表他或她可信。萬一勢色不對,不妨詐肚痛、借尿遁。如果你問我,傳媒是否做了幫兇,我會答是。另一個幫兇,是勞工署。

不管是上述的那一種情況,僱主考慮的重點,都並非申請人的學歷或者能力,而是一般履歷表都沒有披露的資料 —— 家庭背景和人脈關係。換言之,從僱主的角度看,傳統的履歷表其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因為它沒有提供最重要的資料。香港人非常醒目(聰明),有需求自然有供應,部份求職者開始透過「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主動向僱主或者買家報料。也有人寄出過百封求職信之後依然石沉大海,開始對傳統的求職渠道(回應求職廣告)感到絕望,於是試圖透過個人專訪吸引買家上門。另外,有些中年人被裁之後被迫創業,又或者變成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r) ,於是試圖透過個人專訪宣傳自己的生意,又或者尋找合作夥伴和吸引投資者入股(甚至收購自己的生意)。

近年也有一些在香港唸書或者工作的內地人學會這一套,透過訪問硬銷自己(不知道有沒有送紅封包給記者,內地的說法叫「有償新聞」),證明內地人的學習能力甚高,懂得適應商業社會的遊戲規則。內地人夠膽接受本地八卦雜誌的訪問,自揭身世,大談我的志願,勇氣可嘉。至於可信性,自己想。

如果你對本地傳媒有戒心,又有閒錢可花,亦可以自資出版自傳。你可以自己執筆或者請人代筆,把家庭背景、學業成績、工作經驗、政治宗教信仰等通通交代清楚,然後把書當作卡片派發 (給傳媒、選民和老闆)。去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前,就有好幾位候選人這樣做,例如:捕鼠專家、演戲律師、數豆界代表。出書的最低成本不過區區數萬元,許多人都出得起,勝在可以全盤掌握內容,全力打造完美形象,不怕被立心不良的傳媒歪曲你的說話,又或者在個人專訪內插科打諢、明嘲暗諷(<壹周刊> Book A 最擅長此道)。

小圖:葉劉淑儀的自傳,書名明抄荷里活電影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延伸閱讀:

文化現場 (2009 年 5 月號):
<東家不打,西家也不能打:訪問麥燕庭>
節錄: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詳述本地傳媒如何自我審查。她於 2007 年時指出,18 間香港新聞傳媒機構之中,有半數的老闆獲委任進入中共建制(包括:人大、政協)。麥燕庭於 2008 年再做同樣的調查,發現數目不變,只是人選有變。全文見
http://www.cforculture.com/theblog/?mod=articles&_com=item&task=show&id=26

網絡文摘:遇羅克 (1942-1970):出身論
http://obelia2.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html
寫於 1966 年,發表於 1967 年,遇羅克反駁「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出身論」(又名「血統論」,即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他是文革期間少數堅持講真話、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年青人,與張志新、林昭齊名。遇羅克後來因反革命罪被處死,年僅二十七,1979 年平反。那些九七之後忽然愛國,開始講究員工政治成份,並且學阿爺玩秋後算帳的香港老闆,好應該細讀這篇著名的文章。

維基百科:遇羅克 (1942-1970)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87%E7%BE%85%E5%85%8B&variant=zh-hk

維基百科:沙葉新 (1939-)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2%99%E8%91%89%E6%96%B0&variant=zh-hk
上海著名劇作家,有份簽署<零八憲章>。作風敢言,曾經公開稱讚「草泥馬」有創意,被中紀委點名批評(或恐嚇)。他的代表作<假如我是真的>寫失業知青假扮高幹子弟招搖撞騙,最後被槍斃。死前遺言:「錯只錯在我是假的,假如我是真的呢?」這個控訴特權階級的著名故事很適合作為「國情教育」的教材,不過香港的教育官僚應該沒有這種識見和勇氣。

YouTube 精選:

電影<假如我是真的>片段(開頭七分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8PR-AcZASA
導演:王童/主演:譚詠麟、胡冠珍
大陸作家寫的故事,由台灣人改編和執導,香港人任男主角。<假如我是真的>獲得台灣第十八屆金馬獎 (1981) 最佳影片,譚詠麟封影帝。譚校長母須多介紹,女主角胡冠珍(現名:胡競英)後來離開影圈到美國進修,今年初獲台資旺旺集團的老闆蔡衍明委任為香港亞洲電視的行政總裁。

鄧麗君:<假如我是真的>
(電影<假如我是真的>片尾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2hiM1eqO6Y&feature=related
曲:欣逸/詞:莊奴

17/07/2009

2009年7月10日星期五

自報家門(一)


自報家門

「自報家門」是戲曲術語,意思是角色首次上場時,自報姓名、籍貫、家世、階級和職業,好讓觀眾心中有數,知道是忠是奸,是主是次。資深戲迷往往單憑數句唱詞,就猜到角色接下來將有怎樣的遭遇,最後又會有怎樣的下場。

熟悉西方戲劇理論的人會告訴你,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1898-1956) 認為,這種表達手法會產生所謂「間離效果」—— 演員藉此提醒觀眾,他們正在看戲,令觀眾跟劇情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和疏離的關係。逢理論必西方的香港學者會告訴你,布萊希特的理論,是受到京戲大師梅蘭芳 (1894-1961) 的啟發。

基本內容

隨便翻開八卦雜誌 Book A,那些以進修和求職為賣點的免費刊物,以及某些老牌大學的校友會刊物,都不難找到「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被訪者可以是退休高官、企業高層、財經演員、學者專家或者才子才女,他們正在尋找工作機會,意圖復出或者轉型(想尋找 Second Career),於是主動聯絡友好刊物,又或者透過中間人安排訪問,自我推銷,好讓懂門路的老闆自動上門。這種賣廣告的文章,上一代的報人叫「鳝稿」。所不同者,以前推銷貴價海鮮,現在推銷待業人士。

待價而沽者通常會在短時間之內,密集式爭取嚗光,不停做訪問。於是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 在幾個星期內,當事人的訪問相繼出現於不同的主流媒體,內容大同小異,沒有新意,情況就好像藝人為新片或者新專輯做宣傳一樣。資深中環友見了,一定會笑,同時開始猜謎,因為他們知道,當事人必定是有所求、有後著、有新搞作。至於有沒有人問讀者想不想看?應該沒有。

如果你要我舉例,我會選擇中信泰富(股票編號:267)的前董事總經理范鴻齡。該公司炒燶外匯事件曝光 (2008 年 10 月底) 之前的两個月內,他接受多份刊物的訪問,內容基本上是公開自己的履歷表。所為何事,自己想。其中資料最詳盡的,是<壹周刊>。想看的話,請到公共圖書館翻查過期雜誌。

這種「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向來以<壹周刊>Book A(時事)最為仔細和嚴謹,被訪者必須徹底交代以下事項:

一.家世

父母及祖父母的籍貫、家世、階級、職業和財富水平。他們是否香港土生土長?如果不是廣東人,那麼他們是潮州幫、福建幫、上海幫、大陸人、台灣人還是海外華僑?如果是外來者,甚麼年代來港?住那一區?是否符合私人銀行對客戶的財富要求(按照匯豐銀行私人銀行部門的標準:不包括物業在內的可調動資產超過三百萬美元)?是否馬會董事或者會員?如果有養馬,叫甚麼名字(我們會翻查它的出賽紀錄)?

另外,請交代父母或祖父母的政治立場及宗教信仰,以及在有關團體中所擔任的崗位(如適用)。如果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在社會上有頭有面,請提供完整的家族世系表 (Family Tree),好讓讀者能夠有效地評估閣下的利用價值。

二.學歷

請交代閣下從幼稚園開始,直到大學(或碩士、博士,如適用)為止,每一間唸過的學校,以及提供閣下的公開試成績表(我們會替你列表)。如果閣下中小學階段唸的並非名校,大學唸的並非名牌大學(請注意:香港大學不算),又或者公開試成績欠佳,並非一級名譽學位畢業,請解釋你憑甚麼生存至今?

如果你是名校精英,請提供你的入學年份。如果同班同學當中有名人,請提供大合照。請詳述閣下跟他們的交情(例如:有沒有一起到馬會拉頭馬?有沒有合夥做生意?有沒有跟對方一起到數碼港偷情?有沒有對方的私房照?他們是否在我們的追蹤名單之內?)。如果你是名校精英,又或者曾經得過國際性的獎項(請注意:八級鋼琴不算),請分享你的讀書、選科、選校以及參賽心得。如果你的成就比不上同班同學,請解釋你為何這樣失敗?

三.事業

請交代閣下(過去以及現在)的工作性質和薪金水平(我們會替你列表)。如果閣下所從事的,並非一般香港人心目中的高薪厚職(例如:投資銀行、跨國企業、顧問公司、四大會計師、律師、醫生、建築師),請解釋你為何無法加入那些體面的的行業,是沒有能力還是沒有興趣?請詳述閣下的志向。如果你(過去以及現在)的工作跟家庭背景有關(例如:家族企業繼承人、中共太子黨),請解釋其中的關連,以及說明你在家族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話得事,能夠調動多少資金)。

如果你的父親有超過一個老婆(香港來說很正常),而你的母親又並非元配,請提供完整的家族世系表 (Family Tree) ,好讓讀者計算老婆和子女的數目(包括現有的妻妾和婚生子女,以及隱藏的外室情婦和非婚生子女)。另外,請說明你的母親是否得寵(請列出證據,例如:住宅物業、名牌手袋、金銀珠寶)。你估計你可以從父親那裡取得多少遺產(或者將會承繼他的那一門生意)?這些估計背後有何假設?這些資料將有助讀者正確評估閣下的實力。

四.政治宗教

請回答以下問題:你是否贊成平反六四?是否贊成 2012 雙普選?請詳述你對曾蔭權、黃毓民或者長毛的評價。你最欣賞的本地政治人物是誰?你最喜歡他/她的甚麼地方? 閣下是民主派還是傳統左派?如果你屬於傳統愛國陣營,請問跟西環(中聯辦)有沒有交情,聯絡人是誰?如果你出身紅色革命世家,請問有沒有直通中南海的內線?你曾經到那一位中共領導人家中吃飯?有沒有跟太子黨合作經商?你有沒有外國護照?

另外:三代之內,你的家族中有沒有共產黨或者國民黨?有沒有曾經在政治鬥爭之中落敗的人?有沒有反革命份子?有沒有曾經被中共打倒批鬥、監視居住、監禁坐牢、判處死刑的人?有沒有不獲發回鄉證或者曾經「保外就醫」的人士?有沒有「支聯會」或者「黃雀行動」的成員?有沒有按照共產黨標準政治不正確的人士?有沒有曾經勾結外國反華勢力或者洩露國家機密的人?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請交代所屬的教會或者宗派。如果你的教會用英文做禮拜,聚會時有前 G4 特工(香港警察保護要人組)或者前啹喀兵 (Gurkha) 看門口,請提供教友的名單。

五.愛情婚姻

如果你已婚,請交代伴侶的家世、學業、職業、政治以及宗教信仰,詳細程度跟你本人的資料相若(我們會替你的另一半列表)。從事業發展的角度看,你的另一半是你的資產還是負債?請說明。如果你是鑽石王老五,請列出你對未來伴侶的要求(例如:年齡、三圍、國籍、性癖好、生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名校入學試翻版

是香港人都明白,這種「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跟名校入學試差不多。問題的重心同樣是集中於被訪者的社會階級和家庭背景,當事人的能力反而是次要。諷刺地,被訪者通常會刻意強調個人努力的重要性,又或者試圖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包裝成一個港式勵志故事。出身寒微的男人會告訴你,他幾乎跟升讀大學的機會擦身而過,年輕時英文不合格,後來得遇良師,於是苦讀成才。出身名門望族的女子會說她那一房失寵,分不到父親或者祖父多少身家,後來憑個人財智開創一番事業,而父母的破碎婚姻則為她帶來終身無法彌補的傷痛。

跟名校入學試一樣,被訪者同樣是有備而來,曾經刻意操練,背後甚至有高人指點。被訪者從內至外把自己包裝成迎合主流、有利用價值、不會鬧事,只會為買家帶來好處的乖孩子。唯一分別是被訪者並非直接面見買家(老闆),而是企圖透過傳媒自我推廣,吸引買家自動上門。

讀者本來是局外人、旁觀者,既非買家亦非賣家,但是透過閱讀這類「自報家門」式的個人專訪,他們成了主考官,面對可憐兮兮的求職者,可以盡情挑剔。例如:「唓!三流大學畢業之嘛,學人扮中環精英?我呸!」又或者:「有無搞錯呀!中學讀老牌名校,居然考唔到 HKU ,要去外國讀 KFC ?」

這個遊戲,你可以私底下獨自進行,又或者跟損友一起七嘴八舌、指手畫腳。平日受盡白眼和閒氣的中環打工仔女,透過閱讀這類專訪,可以盡情地憎人富貴厭人窮,發洩積怨和抑鬱。熟悉西方戲劇理論的人會告訴你,這叫做淨化作用 (Catharsis) 。

然而,跟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理論剛好相反,香港人不但沒有保持冷靜,反而積極投入劇情,在閱讀的過程中變身勢利主考官,藉著踐踏他人取樂,這種港式 Cosplay(角色扮演)有助發洩負面情緒,維持個人心理健康。其本質跟 OL (辦公室女郎) 議論女藝人的樣貌身材戀愛婚姻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港式的自助心理治療,具備「排毒美顏寶」的功能。

小圖:插畫來自<蘋果日報>

延伸閱讀:

明報通識網:鳝稿典故
http://life.mingpao.com/cfm/dailynews3b.cfm?File=20060302/nclvx002/vx002.txt

維基百科:布萊希特 (1898-1956)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8%83%E8%90%8A%E5%B8%8C%E7%89%B9&variant=zh-hk

維基百科:中信泰富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4%BF%A1%E6%B3%B0%E5%AF%8C&variant=zh-hk

維基百科:范鴻齡 (1948-)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C%83%E9%B4%BB%E9%BD%A1&variant=zh-hk

若缺齋老人:論大學排名系列/尋找野雞的故事系列
http://dodderer.blogspot.com

10/07/2009